Lazy loaded image
💯给你的UGC加点AI-领英协同文章机制分析
Words 1340Read Time 4 min
2025-9-10
2025-9-11
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💡
反刍系列,即对他人输出内容的理解
把那些匆忙剪藏的内容拿出来再嚼吧两下,或许能品尝到不同滋味

一、引言

23年3月,linkedin推出了一个「AI协同文章」功能,基于此功能推出的页面在市场爆火,独立访客数在3个月的时间就到了100万,你或许也曾看到过这个功能,功能逻辑如下:
  • 使用AI功能,根据SEO热词生成相关问题,例如:How do you keep customers happy and coming back?
  • 使用AI生成这个话题可能讨论的几个方向,搭建好框架,例如:Know your customer。
  • 使用AI生成某个方向下的初步回答,例如:The first step to know your customer is XXX。
  • 引导用户在AI的回答下面进行衍生创作,包含:评论AI回答、做出自己回应等,这样UGC的内容就和AI生成的内容有机结合在了一起。
  • 最终这些带有热词和UGC内容的文章被发布到互联网上,得到搜索引擎流量,提高网站排名。
notion image

二、传统UGC思路解析

2.1 机制

用户生成内容带动SEO循环并不新鲜,一个典型的UGC loop的运作方式很简单:
  1. 新用户加入平台。
  1. 用户创作内容。
  1. 平台将内容提交到搜索引擎收录。
  1. 其他用户通过搜索引擎找到这份内容。
  1. 这些人随后也加入了平台,
notion image

2.2. 问题

传统UGC循环中存在几个主要摩擦点:
  1. 如何让用户愿意创作内容
      • 大多数用户只是内容消费者,只有 1%~2% 的用户会成为创作者。
  1. 如何确保用户创作的内容适合 SEO
      • 用户生成的内容常常零散,未必瞄准流量关键词,无法给网站带来流量。
notion image

三、为什么领英模式有效?

结合上述两章,领英模式的解决思路就不言自明了:

1. 缩小“消费者到创作者”的鸿沟

UGC 循环中最大的阻碍是让用户跨越“从消费者变成创作者”的鸿沟,但 LinkedIn 通过 AI 帮助用户搭建好了桥梁。
传统模式需要用户从零开始创作,但领英模式中AI会给出话题、限定框架、预设钩子,在这基础上用户无论是评论AI内容还是自己继续创作都会更加顺滑。

2. 确保用户创作的内容能带来流量

UGC 平台的另一大阻碍是:并非所有用户创作的内容都能匹配高流量关键词。
  • 如果这些内容无法带来流量或互动,它们就成了“无效资源”。
  • LinkedIn 通过 AI 来设计 问题起始内容,最大可能保障UGC内容聚焦在能带来流量的关键词和话题上。

3. 保持内容新鲜和独特

相较于传统UGC,纯AI生成的最大缺点就是内容趋同和质量低。
  • 内容越独特、越新鲜,排名越高,流量也越多。而对那些只依赖 AI 批量生成内容的平台来说,“独特性”是最大的难题。
  • LinkedIn 通过在 AI 文章上叠加 UGC 层,注入了新鲜感与独特性。如果某篇文章在排名中被超越,LinkedIn 只需在信息流中再次推广它,就能吸引新的用户评论,进一步增加内容的独特性,从而把排名重新提升上去。

四、衍生思考

  1. UGC循环中,引导用户参与是重要核心命题,包含不限于:
    1. 简化表达形式:长文、短文、图片 。
    2. 增加更多交互形式:发布文章、评论、分享、点赞、投币、点爱心等等。
    3. 领英给出的答案是AI铺垫好,让用户可以无痛参与。
  1. AI参与问答有两种形式
    1. AI抛出人类接:目前领英在用的模式,好处在于贴合SEO,流量效果好;缺点在于上限低,AI无法给出一个高质量的问题,真正有想法的用户也不依赖AI给出课题。
    2. 人类抛出AI接:目前AI生成社区都遵循这个模式,例如 Kfind、youware等等。好处在于上限高,用户奇思妙想;坏处在于SEO关联弱,并且平均质量十分依赖用户群体和AI模型质量,目前效果肯定没有前者好,但未来潜力大。
  1. 后续做社区不可能绕开AI,对于社区管理者来说、与其严禁封控,不如合理引导,抓住平台调性,搭建自己的AI代理,甚至还能成为IP的一环,例如微博-评论罗伯特。
 
 
上一篇
被一个RAG场景问倒了
下一篇
一条通知:精细化控制你的每一条通知